2025年以来,黔西市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市政务中心、民政、人社和黔西红俊骨科医院开展了一场场覆盖全市17个乡镇(街道)的进村入户评残行动。这场持续21次的行动,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医疗筛查,更是一次社会关怀的深度传递——1397名残疾人接受专业评估,167本残疾人证精准发放,5类418项服务事项高效办理,累计为残疾人家庭节约办事成本约14万元。这场行动背后,是政策温度与技术力量的深度融合,更是社会公平与人文关怀的生动实践。
一、从“坐等上门”到“主动下沉”:服务模式的创新突破
传统评残模式下,残疾人需自行前往医院完成鉴定,但肢体障碍、交通不便等问题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。黔西市残联与红俊骨科医院打破常规,组建由骨科专家、康复师、残联工作人员构成的联合服务队,携带便携式医疗设备深入村寨,将评残服务从“医院窗口”“政务窗口”搬到“群众家门口”。
(一)精准筛查:1397份健康档案背后的科学评估。服务队根据乡镇(街道)人口结构、残疾类型分布特点,制定“一乡一策”筛查方案。在文峰街道和水西街道,针对老年群体占比高的现状,增加骨关节病专项评估;在绿化乡、铁石乡、甘棠镇等15个乡(镇),结合当地农业劳动特点,重点筛查腰肌劳损、椎间盘突出等职业病。通过X光检测、肌力测试、运动功能评估等12项标准化流程,确保每份鉴定报告的权威性。数据显示,1397名筛查对象中,一级残疾7人、二级62人、三级40人、四级58人,分级数据为后续精准帮扶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(二)证照办理:167本证件的“一站式”服务。评残现场同步设立办证窗口,残联工作人员通过“贵州政务服务网统一审批工作门户-一件事收件系统”实时上传资料,实现“评估-审核-制证-发放”全流程闭环。太来乡村民郭女士因瘫痪在床,过去需往返县城3次、耗时15天才能完成的办证流程,如今在就在家中,只需乡残联、评残机构、市级残联三方联合入户填表1小时内完成。这种“当天评估、当天出证”的模式,让167名残疾人及时享受到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、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助和残疾人就业帮扶等政策红利。
二、从“单一评残”到“综合服务”:服务内涵的深度拓展
黔西市残联将评残行动与“残疾人服务一件事”改革深度融合,构建起“评残+办证+帮扶”三位一体服务体系,让服务从“物理下沉”转向“价值下沉”。
(一)5类418项服务事项的“菜单式”供给。针对残疾人生活照料、康复训练、就业指导等多元化需求,服务队推出包含23类服务的“爱心菜单”。在30乡镇(街道),为智力、肢体、脑瘫等残疾儿童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;在重新镇,为肢体残疾人免费配送轮椅;在锦绣街道,组织电商培训帮助残疾人创业;在甘棠镇,组织农村困难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;在26乡镇,开展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;在大关镇、新仁乡、金兰镇等乡镇开展“居家托养服务-阳光家园计划项目”服务。167名服务对象累计享受5类418项服务,平均每人获得2.5项帮扶,形成“评残一次、服务全年”的持续支持机制。
(二)14万元成本的“隐性减负”。通过集中减免评定费用措施,行动累计为残疾人家庭节约交通费、误工费、医疗费等开支约14万元。花溪乡村民赖先生算了一笔账:“过去去市里评残,往返车费200多元,误工3天损失近600元,现在专家到家门口,这些钱都省下来了。”这笔“隐性收入”背后,是政府服务效能提升带来的民生红利。
三、从“行动实践”到“制度创新”:服务长效的机制保障
黔西市将临时行动转化为长效机制,出台《黔西市进村入户评残工作规范》《“政务服务走进村社民宅”服务活动方案》,明确“每年至少开展20次集中评残”“建立残疾人健康动态档案”等10项标准,推动服务从“阶段性攻坚”转向“常态化运行”。
这场持续21次的评残行动,不仅让167名残疾人拿到了“身份证明”,更让1397个家庭感受到了“社会温度”。当便携式医疗设备在山间小路颠簸前行,当红色马甲的志愿者穿梭于田间地头,当智能系统里的数据不断跳动,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政府用心、医院尽心、社会同心、残疾人安心的温暖图景。这种“把麻烦留给系统,把方便留给群众”的服务哲学,正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。未来,随着“残疾人服务一件事”改革的深化,这样的暖心故事,必将在更多地方续写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