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旧的洗衣机电路板裸露在外,犹如定时炸弹;残疾男子沉迷麻将,数日输光低保金;小女孩叛逆不羁,不服管教——这是一个家庭濒临破碎的征兆,也是一场蜕变的起点。
清晨六点半,阿福穿上工装,走向镇远县青溪镇工业园区的电子厂。阳光透过新装的雨棚,洒在阳台那台崭新的洗衣机上。11岁的菊英整理完书包,正帮4岁的妹妹穿衣服,笑声洒满房间。
帮扶干部协调爱心人士捐赠的新衣机
三个月前,这一切还难以想象。阿福常出现在麻将桌旁,而非生产线;洗衣机锈迹斑斑,任凭风雨侵蚀;菊英则叛逆厌学、不爱回家。
困局:多重残疾下的家庭危机
阿福一家是政策帮扶的重点对象。37岁的他是三级肢体残疾,却是这个五口之家中“最健康”的劳动力。母亲廖大姐几乎完全失明,妻子患有精神疾病,需要长期看护,父亲早已离世。全家仅靠每月2700元低保金生活。
“那时,我看不到希望。”阿福回忆道。几年前种植辣椒失败,让家庭背上债务。在压力之下,他选择逃避现实。“低保金常在几天内就被输光。”慢坡社区党支部书记杨胜明说。
家庭陷入“输血”即“失血”的恶性循环。露天放置的洗衣机电路板外露,隐患严重。更令人忧心的是,11岁的菊英因缺乏关爱与监管,叛逆厌学、不爱回家。
破题:三维帮扶叩开心门
州残联驻村干部龙军第一次走进这个家庭时,看到的是绝望与困境交织的景象。作为阿福家的帮扶责任人,他明白仅靠物质援助无法根本解决问题。
“帮要帮到根子上,扶要扶到心坎里。”龙军制定三维方案:紧急干预、思想转化和能力重建。他协调州残联赠送盲人电饭煲,自掏腰包购买米油零食,缓解燃眉之急;他寻找不爱回家的菊英,做思想工作;更重要的,是一次次与阿福促膝长谈,从家庭责任谈到子女未来,从麻将危害谈到劳动价值。
帮扶干部、社区干部与阿福谈心
“单纯给钱治标不治本,改变思想才是关键。”龙军深知,只有激发内生动力,才能真正防返贫。“没有就业,没有稳定收入,所有劝导都是空中楼阁。”
当龙军提到就业,阿福嚷着要去广州打工。但如果他走了,残疾的母亲、患病的妻子和两个孩子谁来照顾?龙军一边耐心劝导,一边积极向县残联、镇领导和园区协调岗位。今年7月中旬,阿福终于走进云睿电子厂,穿上了工装。
蝶变:重塑生活与希望
转变始于具体问题的逐个击破。龙军争取资金安装雨棚,协调爱心人士捐赠洗衣机,消除安全隐患;新书包和文具点亮孩子的上学路;最关键的是,阿福获得就近工作,月收入3000多元,使家庭总收入翻倍,生活条件根本改善。党委政府与社会的温暖,逐渐融化着这个家庭的坚冰。
“最重要的是就业,”龙军强调,“有工作就有规律,有稳定收入,自然远离麻将桌。”
帮扶干部送阿福去电子厂上班
变化悄然发生。阿福开始准时上下班,菊英看到父亲努力生活的样子也开始变得懂事。更可贵的转变在家庭关系的重塑:阿福开始关心女儿的学习生活;菊英帮忙照顾妹妹和奶奶;患病的妻子,也因环境改善而稳定了许多。
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,”龙军笑着说,“现在阿福有稳定收入,带来连锁反应,孩子懂事乖巧,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重焕生机。”
夜幕降临,温暖的灯光下,一家人正在吃饭。阳台上,新雨棚为洗衣机遮风挡雨,一如帮扶为家庭带来的守护。这是一个寻常夜晚,却是无数个不寻常日夜奔波换来的结果。
帮扶干部送米油上门
从麻将桌到生产线,从绝望到希望,阿福家的转变印证:帮扶工作不仅需要爱心与责任,更需系统思维与专业方法。
“脚下有泥,心中有光”——这正是千千万万驻村干部的写照。他们用责任延续使命,用爱心点亮希望,在平凡岗位上书写新时代的鱼水情深。(龙军)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