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港湾,是这个世界上最饱含深情的称呼。在贵州,有这样一群人,她们虽无血缘之亲,却以自身的情感与行动践行着“母爱”,以一生的守护回应孩子口中的声声“妈妈”,用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女性的责任与担当!
张莉:是老师,更是听障孩子的“张妈妈”
在毕节市特殊教育学校,张莉常常被学生们亲切的唤作“张老师”,然而她也有另外一个身份,那就是“爱心妈妈”。“在学校里,娃儿们常常叫她‘张妈妈’!”张莉的同事说道。
说起成为“爱心妈妈”,那要从2011年张莉刚踏上三尺讲台说起。“当时看了《千手观音》这个节目,特别心疼那些孩子,了解到学校没有专职舞蹈老师,我就申请调过来了!”张莉回忆道。初到学校,面对一群听力障碍的孩子,张莉才明白教学工作远比想象中艰难。一个简单的抬手动作,她需要握着孩子们的手,反复数十次,用肢体语言和夸张的表情,配合手语翻译,才能让孩子们领会。但张莉从未有过一丝退缩,反而更坚定了要让这些特殊孩子感受到艺术魅力、带他们走向更大舞台的决心。
“是师生,也是母子!无论是老师,还是‘妈妈’,我都要把全部的爱奉献给孩子们。”张莉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对她来说,吃什么、穿什么、用什么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心坎上的那群娃娃。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登台表演的机会,张莉不辞辛苦带领孩子们外出比赛、演出。每当看着孩子们在聚光灯下翩翩起舞,虽然动作还不够完美,但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,让台下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。那一刻,张莉激动得热泪盈眶,她知道,舞蹈与爱,已经悄然改变了孩子们的人生 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群特殊的孩子,张莉也继续在 “爱心妈妈” 这条路上坚定前行,用爱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充满希望的天空。
姜筑虹:用身体当 “教材”,18年间的“有声”守护
“姜姐,帮我扣一下衣服扣子。”
“姜姐,你听听这个音对不对。”
......
2007年通过统招,姜筑虹来到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担任视障残疾人音乐教师。“对于孩子们的第一印象就是......很不容易。我自己可能也是从那一刻才感悟到,原来还有一帮这样的孩子需要我们去关注、去教育。”姜筑虹回忆道。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,姜筑虹深知,常规的教学方法在这里并不适用。就拿简单的音乐节奏教学来说,普通孩子可以通过视觉观察老师的肢体动作来模仿,但视障孩子们却无法做到。为了让他们能感受节奏,姜筑虹想了许多办法,她让孩子们亲手触摸自己的脖颈及下颌,使其感受到人体发声原理。她笑称,自己就是孩子们的人体发声模特,每当看到孩子们脸上天真的笑容,就会觉得心里满满的幸福。
“每个孩子在音乐素养上都有着绝对音准,正所谓‘世界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给你开设一扇窗’!”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,姜筑虹开始尝试将音乐与生活场景结合。她常常会带领孩子们感受不同的“风景”,使视障孩子们用耳朵 “描绘” 出热闹的街头景象,再用乐器将这些声音组合成生动的乐曲。渐渐地,孩子们不仅能敏锐捕捉生活中的声音,更能用音乐讲述自己心中的世界。
“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这些年,除了回忆,我没有收获什么,但我又确实收获了很多,因为盲童们的感恩已经为我创造了一个世界,那是只属于我跟孩子们的秘密基地——用音乐构建出的欢声乐园。”姜筑虹笑着说道。
18年间,姜筑虹“送走”了一批又一批学生。有的成为专业调音师;有的组建视障音乐组合等等。看着孩子们在音乐道路上越走越远,她满心欢喜。如今,她依然每天带着新入学的孩子触摸琴键,哼唱旋律,用音乐为视障儿童编织通向未来的彩虹桥。
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,张莉、姜筑虹她们只是贵州省“爱心妈妈”的缩影,这些日常点滴无不闪烁着人间大爱。自2024年贵州省创新开展“爱心妈妈”活动,汇聚爱心力量为留守儿童、残疾儿童等提供持续有效的关爱和帮助,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。直至目前,省直机关女职工、特教学校教师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“爱心妈妈”行列,她们为全省残疾儿童撑起一片健康成长的蓝天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